English

找找新感觉

1999-06-30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在电脑和网络为技术支撑手段的媒体时代,建筑本身也是媒介。作为媒介,建筑与周围发生的一切相互反射相互参照相互调整。

写评论跟搞建筑和艺术创作,少说有一点一样:不留神,很容易落俗套。有感而发,不照成规胡拉六扯,听起来没错,但有可能让人看着眼生,一时找不到思路不知怎么跟你走。《媒体时代的建筑与艺术》这本书,内容和形式都有很鲜明的特色,想不起来看的书里有哪些跟它相像,不好比较,我只能跟着感觉走,想到什么就算什么。

首先,作者选取的角度,是以现当代艺术品作为形象资料,阐述建筑创作的课题。我以为这样做比较超然,摆脱了将建筑和艺术作品进行提取同因式合并同类项式的简单化,往往也庸俗化的类比。在视觉艺术家族中,建筑相当驳杂,没有绘画和雕塑那样纯粹,作者强调的是不同专业领域形成交流的接触点,没有编织体系面面俱到,而是集中于形式语言的意义和对形式的审美感受。这种感受,不是传统的、古典的,而是挖掘在技术手段发生大变革的世纪转折期,在狂轰滥炸的大众传媒影响下,人们对艺术,包括建筑和纯艺术的不同以往的新感受。

作者没有长篇阔论地解释媒体时代的所有特征,只在开篇部分简要指出:“在电脑和网络为技术支撑手段的媒体时代,建筑本身也是媒介。作为媒介,建筑与周围发生的一切相互反射相互参照相互调整。”随着艺术作品逐渐展开,作者论述导致人们感觉变化,进而寻求新的形式语言去表现新感觉的根本原因,在于全球化经济格局和科技成果,使唯一性的价值和等级制度由式微以至完全失去作用。

全书的构成,像一套建筑设计方案图,由概念、总图、平面、立面、剖面、细部和说明几大部分依序出现。但这只是一种结构,而且是松散灵活的结构,不是亦步亦趋的机械仿制。我的感觉是,全书所有章节、所有图片涉及的,都是概念设计,说的是观念和态度的根本性改变。这也是这部书的意义所在。在我们贫乏的建筑和艺术创作中,实际缺乏的不仅是技巧,不是技术,而是观念的突破。

选录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、雕塑、装置、录像、电脑合成、摄影和多媒介等多种表面形式和媒介。透过作品表现的差异,作者想揭示的,是不同作品在今人眼中显现的审美敏感。现当代作品早已不依赖宗教故事、神话传说,不依赖写实的逼真程度,而在欣赏建筑和艺术作品时,寻找象形的、叙事性的图形,以为内容和形式还分得很清楚的老习惯,已使人难以领会艺术的真谛,使我们面对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城市建筑,还用概念化和图解法来审视,不会也没有相应的艺术语言说出好坏区别和问题所在。如果将建筑理解为功能组合和粗陋的公司广告,或者解释为对社会、经济和习俗的被动反映,我们就没理由再去欣赏古今杰作了。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感,是它赖以存在的根本。但是好习惯和坏毛病的形成,都跟培养有关。艺术欣赏也在于培养,对新事物的敏锐观察和表达能力,同样需要培养。

建筑和艺术创作的观念突破,不是逻辑推导,不是文字叙述能够胜任,它需要捕捉社会生活和技术手段变化所刺激的新感觉,将之诉诸形象。特殊的形式语言反过来又会强化感觉,审视其出现和持续出现的合理性基础,形成新的审美标准。但是一经成熟定型,这新的感觉、形式和标准,将遭遇又一波变化形成的挑战,没有休止。网络仍未完全成熟,但在网上寻找有价值的内容已很艰难,在不断地击键,甚至是盲目地磕碰中,我们能尝试找找新的感觉。

(《媒体时代的建筑与艺术》费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大16开定价:58元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